当前位置:农村经济网首页 > 财经
[财经快讯]钟华论: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(4)
2024-04-08 11:52:28 | 作者: | 来源: 上海证券报

  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对人才培养、引进、使用、合理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关键是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良性循环,完善工作机制,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厚植土壤、打造舞台。要顺时因势育人才,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,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、人才培养模式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。要不拘一格用人才,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,激发劳动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,更好体现知识、技术、人才的市场价值,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,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。

  知识就是力量,人才就是未来。出台科研项目经费改革试点方案,为科研人员“减负松绑”;将人才评价权下放企业,让市场亟需、企业认可的高端人才更有获得感;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,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……在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,“人才”成为越来越醒目的关键词。“王国克生,维周之桢;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”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。新征程上,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,更好地发现人才、培育人才、凝聚人才、使用人才,必将形成万马奔腾、龙腾虎跃的生动局面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。

  (七)

  发展新质生产力,不可能一蹴而就,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,更是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,先立后破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。这一科学方法论,充满求真务实、实事求是的精神,闪耀着系统思维、辩证思维、创新思维、底线思维的思想光芒,对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  发展新质生产力,必须处理好“立”与“破”的辩证关系。“立”是发展的基础,“破”是变革的前提,二者相辅相成,在“立”与“破”的平衡与互动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。未“立”先“破”,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,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,失于稳当;只“破”不“立”,又会变成狗熊掰棒子,走一路丢一路,难以成事。唯有在“立”的基础上推进“破”,在“破”的推动下稳健“立”,才能稳扎稳打向前进。坚持先立后破,在实践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、放弃传统产业,关键是聚焦“创新”二字做好文章,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。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,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,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既育新枝栽新苗,也让老树发新芽,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、强筋壮骨,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。

  发展新质生产力,必须保持因地制宜的清醒和定力。面对新的发展机遇,心里要热切,但头脑一定要冷静,步子一定要坚实。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实际情况、不按规律办事,要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的“大呼隆”,要防止盲目跟风、只搞一种模式的“抄作业”。只有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,看菜吃饭、量体裁衣,有所为有所不为,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。打好“特色牌”,走稳“务实路”,脚踏实地向前进,闯出一片新天地。

  发展新质生产力,必须坚持分类指导、精准施策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,也是干事创业的成功之道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没有通吃天下的“一招鲜”,要避免“一刀切”“一锅煮”,坚持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,不断提高政策举措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摸清家底、找准问题、明确方向,围绕解决问题出实招,聚焦发展质量求实效,做到靶向发力、精准求解,不断锻长板、补短板、扬优势。

  (八)

  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,通用大模型体系投入应用,成为多个行业的智能助手;在安徽合肥,我国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运行,超导量子计算机产业链基本形成;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上,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……

编辑:农网小珠
免责声明:文章未标注“本站原创”或“农村经济网”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。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;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!邮箱地址:xyxxfc2022@163.com